懷念劉萬林
劉萬林先生
劉萬林先生已經離我們而去了,在他逝世一個月後我才得知這一噩耗,最終沒能為他送別,也使我感到遺憾和不安。使我不解的是,在被稱為資訊時代的今天,我竟然沒能在媒體或自媒體上看到任何一條消息(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的原因)。一直到他的夫人沈潔大姐來電告知,我才確認這個現實。一個為河南美術事業、教育事業以及群眾美術工作做出重要貢獻的藝術家,就這麼默默的離去了,令我萬分悲痛而又於心不忍。我很想為他做些什麼,以表達我的懷念之情,提起筆來思緒萬千,想起我與他近五十年的交往過程,往事一件件清晰的浮現在眼前……
劉萬林先生在畫室創作
我與萬林先生的交往始於上世紀70年代初,當時他正被借調至全省美術攝影展覽辦公室(即後來的河南省美術家協會的前身)參與組織當年的美術創作。而我作為一個剛從鄉下回城的美術青年,很希望結識他這樣創作上有一定影響的畫家以得到指點。記得初次接觸時,意外的是他對陌生的我表現的極為熱情又關心,在言談間我才知道他是我父親馬基光在鄭州藝術學院任教時的老學生,這樣自然我們的關係一下子拉近了許多,也由此開始了我與這位亦師亦友的兄長長達近半個世紀的交往。
馬基光先生(1915.10.5~1979.5.21),河南大學教授,著名版畫家、國畫家、藝術教育家。1959年起馬基光先生曾在鄭州藝術學院美術系任教。(图右胸像雕塑/马天羽)
萬林兄年長我五歲,幾十年來對我多有關照,他為人豪爽,樂於助人且成熟冷靜,遇事總能提出不同于常人的獨特觀點和看法,這也是我佩服他的原因所在。一個藝術家總應該有獨立思考的特質,不然,豈不成了人云亦云的傳話筒,這也是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大忌。他的這一特質,同時也反映在他的繪畫創作中。在中國畫創作方面他可稱得上“全才”,無論是人物、山水、花鳥畫,無不涉獵而都頗有建樹。我最初接觸他時,他主要創作水墨人物畫,作品《清明》、《凝神》以及《遠處有情歌》等,筆墨灑脫,造型唯美,情趣盎然,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劉鄧在抗日前線》則是他主題性創作的代表作品,他以嚴謹精煉的筆墨,刻畫出兩位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戰爭年代真實而又深刻的形象,堪稱“神形兼備”的好作品。
劉萬林先生
劉萬林人物畫《清明》
劉萬林人物畫《凝神》
1997年3月,劉萬林先生與劉文西先生、毛偉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劉鄧在抗日前線》作品前合影
劉萬林人物畫《劉鄧在抗日前線》,入選全國中國畫人物畫展覽會,捐贈與嘉興市政府
花鳥畫是他通常練筆的選擇,從中可以看出他對古代傳統繪畫的研究與繼承,他的花鳥畫汲取名家之長而不失自我的融會貫通,在筆墨縱橫之中又能守住傳統審美的法度。他在長期筆墨實踐中鍛造出扎實的表現功力和對畫面的控制能力,為日後巨幅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萬林花鳥畫《太行秋穀》
在萬林兄的水墨畫創作中,似乎沒有中國畫歷來的人物、山水、花鳥的畫科之分,更沒有具象與抽象的定式。對什麼題材有興趣就畫什麼,什麼技法手段合適就怎麼畫,因此,他的作品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氣象。在他的水墨畫創作中,我認為最能體現他情感表達的還是山水畫。通過對他大量山水畫的品讀,使我從中看到他總在不斷的探索和嘗試各種技法的軌跡。
劉萬林山水畫《意象水墨》
劉萬林山水畫《嵩陽漢柏》
他的山水畫在題材上既有繁複塑造的巨制,也有簡約精煉的小品;在筆墨技法上,有大氣磅礴的恣肆,也有小橋流水的婉約。從中不難看出他勇於創新的精神氣質和不斷超越自我的進取胸懷。使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有《嵩門月》、《嵩陽漢柏》、《意象水墨》等,這些作品中使人感受到置身自然山川中的寂靜禪意,同時也成為長期生活在鬧市人們嚮往的聖地,品讀這些作品常常讓我感到是一種美的享受。
劉萬林山水畫《大河雷鳴》
劉萬林山水畫《玉關九轉一壺收》
劉萬林山水畫《日暮黃河急》
而以黃河壺口為題材的創作,如《玉關九轉一壺收》、《日暮黃河急》等,則是萬林兄的扛鼎之作,他以不同的視角多次表現黃河壺口這一自然奇觀,可見他對母親河壯美的感受至深以及情感的傾注。同時,也使我明瞭他終於找到了思想情感可以徹底宣洩的突破口:激流澎湃之景,排山倒海之勢,一種強大的視覺衝擊力使人們的心境難以平靜和忘卻,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在這方面我認為萬林兄是幸運的,而且是成功的,因為他給這個時代留下了經典之作。
2011年12月,馬嶺先生與劉萬林先生在河南藝術中心合影
劉萬林先生的逝世使我悲痛萬分,往事歷歷,不禁感慨萬千。重其人品、惜其才華、哀其逝去,情不自禁,寫此短文以誌懷念之情。
——馬嶺/河南省美術家協會顧問
2021年7月19日於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