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劉萬林的“命題作文”
董必武 劉萬林
風格即人。藝術評論家布封的名言,許多年之後也可以瞥見畫家劉萬林的藝術形跡。身為河南國畫院常務副院長的他,幾十年如一日,從東西方藝術中,從古今經典處上下求索,形成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劉萬林舉凡人物、花鳥、山水、指墨,多能兼善,畫面開張奇峭,立意新穎,富有情趣與哲理,呈現出充滿生機的時代氣息。
春酣 劉萬林
以“黃河”探索大千世界
巨幅山水畫《太行天下脊》《黃河》,人物畫《劉鄧在抗日前線》,以及《思無邪》《太行秋收》《道歸善悟》等作品,讓觀者領略劉萬林幾十年在中國畫領域的探索歷程與思想實踐。無論山水花鳥,佛道人物,還是邊疆寫生,意象水墨,體裁多樣而風格多變,氣勢磅礴而又精妙入微。他的山水畫,如《雲中山色重》《山靜似太古》,均盛氣內斂,筆墨酣暢;他的人物畫,如《董必武》《那邊有歌聲》,在承襲近代學院派寫實主義的基礎上又落筆大膽,形神兼備;他的花鳥畫,如《春酣》《荷》,保持了傳統的筆墨趣味和構圖章法,卻又色彩自然,筆墨靈動。從中,觀者可看到早年間他負笈河南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求教于陸儼少、方增先、馮遠、丁中一、馬基光等名家的藝術道路。
黃河頌 劉萬林
這一切的“好”,也顯示在劉萬林的黃河題材之中。他筆下的黃河,奔騰咆哮,雄渾壯闊,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悸動,又體現著中華民族不畏艱險、一往無前的民族精神。如《黃河頌》,沒有著力於奔騰直瀉的黃河瀑布,而是把焦點放在了水漫壺頸、奪路欲傾的一瞬間,給人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遐想空間;又如《黃河萬里動風色》《大河金濤》等作品,借用古人點染山石肌理的芝麻皴,用細碎的不規則的長圓點,靈動而又合律地點染濤陰浪側,散留白點以表浪花飛濺之狀。——他畫黃河,是在畫“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意境,也是在探索大千世界的藝術法則。
意象山水闡釋生存狀態
近些年來,劉萬林不滿足於已有的藝術高度,開始不想在平面空間和傳統水墨套路中成為一個“熟練工”,於是,他開始尋找自我獨具的繪畫風格。從漢代墓室壁畫到民間剪紙,他都在頻繁地引申和運用,這是一種技法層面的嘗試和汲取,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再提問與再思索。
意象水墨 劉萬林
他也想開闢在“空間選擇”上的新領域——既是純形式的超越,又具有傳統的筆墨元素。看他的代表性意象山水,如《意象水墨》系列、《欲上雲山第九重》等作品,大面積的水墨沖染,以及傳統山水的水雲樹石被淡化到了無痕跡,墨色的太陽、山谷中盤旋的飛鳥,形似蝌蚪的生物在岩石中遊動,在洪荒的靜寂中,呈現生命與自然的某種難以說清的關聯,這與其說是一種筆墨語言的探索,不若說是一種精神意識,抑或思維角度的變遷。他摒棄了後現代藝術中抽象形態以醜為美的風俗,走上唯美而高雅的道路。他的作品保持了點線面、黑白灰的構成,卻消除了傳統寫意的比附寄興,從而以形式提純的方式營造出很強的現代意味,色彩表現更為強烈,而且富有特殊的藝術魅力。
由此,劉萬林的意象山水,已然不是什麼山和水,而是藝術家的一種感覺、一種情緒、一種內心蓄積的情感宣洩——我們仔細看那些作品,沖染留白十分講究、耐讀,而畫面中上下左右的概念依然模糊甚至顛覆——劉萬林在有意無意地打開一個神秘的、意象的、耐人尋味的空間。一個站在現代人的立場和角度,用現代人的眼睛與心靈來觀察和感受當前人的生存狀態、人與自然關係的空間。
有評論家指出,由意象山水開始,劉萬林邁出了從有我到無我,從有形到無形,從傳統到現代,不斷走向筆墨自由、不斷突現自我的關鍵一步。
這一步,在如今這個科技快速發展、高度物質文明的極富挑戰性的時代至關重要。梳理藝術史,我們能夠看到歷史的絢爛與輝煌並非由重複模仿來完成,而是由不同的差異所實現的;因此,獨特的個性與氣質就成為一個優秀藝術家的重要特徵。在時代的語境中,一個畫家如何用眼睛和心靈去感知、去描述他在我們這個時代的生存狀態,是當今繪畫的重要命題,劉萬林意在答好這份“命題作文”的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