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藝術隨想 > 菲律賓《商報》:鬼手劉萬林

菲律賓《商報》:鬼手劉萬林

2021-4-13 15:32 作者/来源:菲律賓《商報》

鬼手劉萬林

文 / 智凱居士


       鬼手組詞,多為貶義,如鬼鬼祟祟、鬼迷心竅等等,但也不乏表示愛昵之詞,如稱手段高明的人做成某件物品為鬼斧神工,稱技藝高超的人為鬼才,古人稱唐朝詩人李賀即為鬼才。〈辭源〉和〈辭海〉鬼字辭條中,也不乏褒詞。前者有“機智”,後者則有“萬物的精靈”、“智慧”等。書畫界朋友圈中稱著名書畫家劉萬林先生為鬼手,便屬褒類的愛昵之稱。



0567-怀素2.jpg

懷素  劉萬林



       萬林先生頭腦極聰慧,對話化藝術感悟透徹,加之對藝術的身心投入和精進不懈,所以中國畫人物、花鳥,都得心應手,出手不同凡響。更畫得一手絕妙的現代派山水畫。還能鬼斧神工般的畫指畫。人的精力有限,一個畫家若是在山水、人物、花鳥畫種上精擅一種便很不容易,精擅兩種即似乎有些超乎想像了,而萬林先生能精擅三種,簡直不可思議。況且還高現代派山水畫和指畫。朋友們想不出如何來稱呼萬林先生,往往就歎為“鬼手”。


       西洋印象派大師凡高主張想像,在他的信劄中說:“能使我們從現實一瞥會有所得,而創造靈氣的世界的,只有想像。”中國畫刻意追求的神采為上、似與不似之間正是想像的產物。若要成為有成就的畫家,最起碼要具備想像的頭腦,否則就只能成為畫匠了。萬林先生的頭腦是“全新”的,絲毫沒有沾染世俗的陳見。他有一雙“純潔”的眼睛,毫不蒙受一點點流風的翳障。所以他作畫時,眼前呈現的是一片全不知名,全無實用而莊嚴璀璨的全新世界,這就是美的世界:山是盆境而非真山,房屋是玩具亦非真房屋,人是陶淵明〈桃花淵記〉中的人而不是現實中的俗人……有了這樣的眼光與心境,方能面見造型美的姿態,把美留在筆底,而去掉匠氣的畫痕和世間的塵俗氣。




IMG_3679.jpg

荷  劉萬林



       謝赫在其〈古畫品錄〉中這樣說:“畫雖有六法,第一既是氣韻生動。”又雲:“人品既高,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高,不得不生動。” 氣韻生動是中國畫的生命和精神,繪畫作品要達到,除須人品高,有修養,還要有對藝術的感悟和勤奮的用功。萬林先生就是用聰慧的頭腦去施行的。他就學於鄭州藝術學院和中國美術學院,上下求索,勇猛精進,于古人優秀繪畫作品中下過苦功。他的花鳥畫取徐青藤勢如疾風、縱橫睥睨的神氣,取八大山人筆情恐縱、不構成法的清瀟,取金冬心質樸古拙、蕭爽有致的靜逸,取任伯年的丰姿多采、揮灑自如的自在,取吳昌碩氣勢雄渾、貌拙氣酣的恣肆。人物畫則除了沉浸在唐宋以前古人的佳制妙作之外,取陳老蓮的清圓細勁,形象奇古,色調清雅。山水畫在宋元明清諸大家中廣取精華。尤鍾情于石濤山水畫中的淋漓灑脫,險中含秀,脫盡華靡。可貴的是,萬林先生不為前賢所拘,泥古能化,遂成了自己個性鮮明的風格——寬宏博大、樸拙雄渾。


       氣韻生動是藝術的活動根源。倘若不經驗氣韻生動,拘於畫道之行,失卻之神,定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若要達到氣韻生動畫家作畫時的心境頗為重要。這就是所說的作畫工夫。惲南田在〈甌香館畫跋〉中雲:“作畫須有解衣磅礴,旁若無人之意,然後化機在手,元氣狼籍,不為先匠所拘,而遊於法度之外,出入風雨,卷舒卷翠,模崖範壑,曲折中機,惟有成風之技,乃至冥通之奇。”另外,畫家作畫時,還要具有唾棄功利的心境,脫卻胸中的塵俗之氣,用極純粹的心境投入畫道。落筆之日,若能窗明几淨,焚香沐手,精筆妙紙,佳磨純色,權當養性,技癢而發,興止而止,作出的畫自然能天機活潑,迥出塵俗。萬林先生的鬼手為何能畫出氣韻生動的畫,這段文字可為詮釋。



129.jpg

意象水墨  劉萬林



       萬林先生由於受西方新潮思想的影響,企圖在繪畫中追求一種精神上的極端顫撼,嘗試用五彩潑墨,洇化渲染手法畫了些現代派山水畫。畫家往往在表現這種精神顫撼的時候,外在的形式與手段都成了阻礙物,非全然拒斥不可。這時畫家的思想,非關圓融畫道的一切應截斷,才能完成畫家心中純粹的繪畫藝術。萬林先生這些渲瀉情感的現代派山水畫作品,從必然王國達到了自由王國。這些純精神方面的藝術,是萬林先生純粹繪畫的內在表現。


       指畫藝術自唐代張璪創始,代有傳人。清代高其佩為矯然高手。他所作的指畫簡練傳神,頓挫自如,墨色渾然。並有詩雲:“吾畫從吾手,甲骨掌背俱,手落尚無物,物成手卻無。”近代潘天壽、錢松喦也為高手。萬林先生用這雙“鬼手”掌推指畫,手下留畫,揮灑自如。一幅幅有筆有墨,精妙絕佳的指畫,手起便成,如有神助。畫山能使山欲動,畫人物能使人物栩栩如生,氣韻藏於手中,指指都成氣韻。


       被海內外多家報刊譽為“有著嚴肅藝術追求的、有影響有實力的中年畫家”的劉萬林先生曾長期從事藝術教育工作,嘉惠後學,有口皆碑。諸多作品被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對外藝術展覽公司、博物院館、展覽館、文史館等收藏,有些作品作為國禮贈送友好國家,其畫名不脛而走,聲播海內外。


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二日於無住庵南窗